MU5735 东航空难的第四天,我的一点想法

MU5735 东航空难的第四天,我的一点想法

软件仓库woniu2023-10-31 15:21:4551A+A-

2022 年 3 月 23 日,是东航 MU5735 空难的第三天,最新的进展是在昨天下午,一个黑匣子被成功找到。


但你我都清楚,事故的影响远没有结束,亡者的不幸对亲友而言,就是扎在心里的那根刺,拔是拔不掉的,而且这根刺会在日后每一个想起他/她的日子里宣告它的存在,即使强大如时间都不能抚平伤害。


MU5735 东航空难的第四天,我的一点想法

说句不恰当的比喻,事故的发生,对生者而言,真的才是「苦难」的开始。


3 天前我在群里看到有客机失联的消息,第一反应并没有多加了解,下班回家睡觉前刷微博和知乎的热搜,以及一条接一条的突发推送,我才不得不信,而这一看就到了凌晨两点。


心情压抑,感触良多,却并没有第一时间写有关此事的文字,不是怕背上无端蹭热度的骂名,而是在眼下,有些表达的欲望需要被克制。


不过今天,事故发生后的第四天,我还是想谈谈我个人的感受。当然,在调查结束前,我们不谈及事故,我只想和大家聊聊灾难下的互联网舆论,这个人人都能发言的「公共空间」。


先说结论,「乱」是我追逐热搜刷了数个小时手机得到的唯一反馈——


祈祷者有之,分析之人更不在少数,至于他国使坏、恐怖袭击、人为坠机的阴谋论在热搜下的评论区压根就没停过。


形形色色的小道消息,接二连三的新闻报道,在全方位地刺激着屏幕前的我,无穷的说法以极高的速度拉近了我与空难的距离。


大概是同理与共情的作祟,那天晚上陷入情绪的我睡得并不安稳。


第二天太阳照常升起,但空难的消息仍在发酵,直到下午在朋友圈看到有朋友提及《人物》发表的一篇文章。



然后我去看了一下这篇名叫《MU5735 航班上的人们》的文章(目前该文章已被删除),说的是《人物》团队采访联系到了多位遇难乘客的好友,从他们口中拼凑出了遇难乘客生前的故事。


是的,这篇文章更像是故事化的软新闻,而非空难相关的快报道,文章发出时,距离空难发生的时间还不足 24 小时。



当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:太快了。


这里的快并非是褒义,虽然对于新闻媒体来说,抢时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。


但,这个快是要分场合的。不是每一篇报道都应该在第一时间发布,比如灾难新闻。


这里我想说一下我的看法,确实如《人物》团队所言的那般,在重大突发事件面前,每一个当事人都值得被记录,写下他们的故事,是记录,是警醒,也是反思。


换句话说,这正是记者们不辞辛苦追踪报道每一次灾难的意义,但作为读者,我很不舒服。


原因有二——


事情发生不足 24 小时,现场连搜救都没有结束,《人物》团队已经在主动打扰当事人的朋友,一些被打扰的人,在《人物》开始采访前,尚且不知飞机失事与自己身边的人有关。



文章内也有夜间拨通当事人姐姐电话被拒的描述,仅从这句「无力再多说」这几个字,就能感受到浓浓的打扰。



再有让我不舒服的地方就是文章言语略显轻佻,不是一篇灾难后及时报道该有的样子,故事化的叙述,不说文中有大量「可能」、「或许」、「应该」这种模棱两可的描述,甚至连与当事人不太熟、多年未见刚有联系的朋友都要被问询。


辅以网上流传的空难资料,带点情绪化的自我感动,颇有一种强行在说,我记录,你警醒,大家一起反思的味道。


尽管从字里行间能感受出落笔者的在叙述时的克制,但其中也不乏为了感动而煽情,鼓励大家感同身受,这是我读时的最大感受。


再者,大量的遇难者生活细节被曝光,涉及到的遇难者的所在单位、家庭背景均没有做技术处理,有些甚至没有采用化名,以至于某对异地恋人记录感情经历的公众号被挖出,目前靠前的几篇文章被涌来的流量迅速冲上了10w+,而这本是一个私人记录的空间。


围观者虽然本心是无意,但客观上却也造成了打扰。


回过头说,这篇报道该不该写,我的观点是该写,但不该在这时候发出


还是那句话,太快了,对于空难发生还没有到 24 小时,不管是遇难者家属,还是关注事件的普通网友,远没有从事件带来的冲击中缓过来,空难事件本身就足够沉重,这时候的新闻报道更应该去关注搜救本身,而不是深挖遇难者的故事。


如果总结一下,报道遇难的当事人有意义,有价值,但明显《人物》这次并没有把握好灾难新闻发布的时机。


社交网络媒体缩短了我们与灾害的距离,在新闻背后夹杂着各种资讯,把时间窗口放大,在国内疫情又来,国外还在战争的当下,如果把握不好边界,那就是在挑弄读者的情绪。


大家都不好过,把空难当作压倒情绪的最后一根稻草,披着煽情和讲故事的外衣,刻意鼓励他人去理解、共情灾难,这本身对我们来说不也是一「难」嘛。


我尚且有这种感觉,那遇难乘客的亲友呢?


被打扰、被讨论,甚至被怜悯,都算得上二次伤害,如果是我,我接受不了。


但我们必须要认可的是,报道还是有价值的,发生过的不幸是需要被记录的——


挖空难的细节,辟谣灾难后的噪音,每一个人都需要真相;


讲述遇难乘客的故事,还原每一个曾经鲜活的人,后来者总要去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;


但这一切,都有一个前提,那就是边界感,追逐时效不等于打扰,记录人物没必要失实,边界感是尊重,也是所有媒体该有的真诚。


所以我也同样厌恶轻易就给这篇报道贴上「吃人血馒头」的标签,讨论都是要建立在有理有据的理性判断,而不是宣泄情绪的无脑输出,新闻就是要记录真相,这一点没有问题,只不过也要考虑到发布时机等因素。


如果一篇报道给受众带来的负面观感远超正面影响,那么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是不是哪里做的不够好呢?


这篇文章请大家理性讨论,不要谩骂,不要轻易贴标签,谢谢。

点击这里复制本文地址以上内容由小高教学网整理呈现,请务必在转载分享时注明本文地址!如对内容有疑问,请联系我们,谢谢!

支持Ctrl+Enter提交
qrcode

小高教学网©All Rights Reserved.  Copyright Your WebSite.Some Rights Reserved1.
Powered by 小高教学网原创
联系我们关于我们留言建议网站管理